最近,飘飘的后台,频频出现一个男人的名字——
原因?
自然是最近那部,可以说是今年最有看头的下饭剧——《变成你的那一天》。
(资料图)
男女互换灵魂的老梗,张新成却凭借活灵活现的“扮女人”演技,为这老梗哈了一口灵气。
不信?看一个片段,你就知道他有多“会”。
互换之后的男主迎来了生理期,姨妈疼,女主替他揉肚子。
边揉,一边带着两分傲娇三分关怀三分驾轻就熟外加两分“你也有这一天”的小得意。
是可爱又靠谱的女孩子,没错了。
由于实在太会,许多人心甘情愿当张新成的自来水,张新成演女人的片段,就上了好几个热搜。
张新成你到底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?
关于这位在95小生梯队里,实属低调踏实的新生代演员,飘飘之前也零的整的写过很多次。
神奇的是,每次写他,都有新意可写,因他实在是个成长型选手。
从《大宋少年志》的元仲辛到《以家人之名》的贺子秋。每一个角色,都能刷新一次对他的认知。
今天,借着《变成你的那一天》(以下简称《变你》),飘飘想再来好好唠唠张新成。
若谈《变你》的剧情设置,或许没有什么新颖之处。
设定和立意没有落入刻板印象,是《变你》虽为男女互换老梗,却不至于俗气的原因。
男主江熠(张新成 饰)是顶流男团“小宇宙”的队长。
原生家庭破裂,性格孤僻缺爱。
反观女主,娱乐公众号编辑余声声(梁洁 饰),坐拥神仙父母,一直生活在被爱包围的环境里。
一次偶然的情况下,两人灵魂互换。
江熠互换到余声声的生活里,体验到从未有过的亲情和友情。
而余声声除了和自己的偶像(“小宇宙”另一成员,裴伽树)同住一屋檐下,还体会到了作为公众人物的不易。
她的职业态度,也从钓专访、造噱头,转变为追求真实和血肉。
虽说设定有些老套,但几集《变你》追下来,还是觉得津津有味。
它没有刻意表现灵魂互换后对于性别的讨论,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两人互换后,对彼此人生的影响。
而其中的点睛之笔,当属张新成扮演的余声声灵魂了。
同样是“演女人”,张新成的表演,胜在了一个“去狭隘、点精髓”。
油腻的性转,热衷于“扮”女人。
表面上在演女主角,骨子里不过是在扮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。
上来就是“胸、长发、裙子”,男性思维中的女性特征三板斧。
图源 |《别那么骄傲》
扮女人生气,“揣手、跺脚、捋头发”,仿佛已经是男演员对女性生气最丰富的想象了。
图源 |《变身男女》
而好的性转,不演“女”,演人。
不是像个女生,而是像角色本身。
不是扮演他们心中的女性刻板印象,而是演片中的具体女性角色。
毕竟,性别只是灵魂互换后发生变化的元素之一。
变化最大,应该是不同的人生轨迹、阅历和背景,以及因此迥异的角色性格。
想要扮演好身体互换后的对方,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,考虑每个动作的合理性。
同样是典型的女性动作,捋头发,张新成怎么演?
看到自己偶像和女主持人间的愉快互动,用捋头发的动作掩饰自己的失落,不安。
视线却追随着他们,表现出不甘。
(此时是余声声的灵魂)
区别在哪?
就在于,别人演的是动作,而张新成演的是情绪。
这也是为什么其他人的表演显得很突兀,而张新成能够自然地给这副江熠的躯壳注入余声声的灵魂。
飘认为张新成在《变你》中有这么高的角色完成度,是由于他对角色有清晰的画像,和对细节的细腻观察、描摹。
在被问到怎么演灵魂互换后的江熠(灵魂余声声)的时候,他说他一开始会先看梁洁演一遍余声声,自己再演。
后来就变成自己静静观察,再加入自己的理解。
从模仿,到理解,这是一种严谨的聪明。
来源 |《神剧亮了》
张新成的这种模仿,准确到什么地步?
一个细节。
在表演心情郁闷的余声声趴在床上时,这是江熠躯壳的余声声。
而这是余声声本声。
不能说毫不相干,简直就是一模一样。
连把手收进身体里这样的细节都能敏感捕捉,可见他对角色的设计和把握。
以至于在演他不熟悉的形象的时候,也能举一反三,揣摩出该有的情感。
比如见到偶像时的激动和紧张,通过眼神、笑容和紧握的双手。
是追星时的本飘,没错了。
有细节的捕捉,有性转的信念感。
就算是容易表演过度的情绪,张新成也处理得流畅舒服。
比如“我摸我自己”的性转定番桥段。
这种桥段,是最容易演得浮夸油腻的,张新成在这里的处理恰如其分。
余声声顶替江熠去完成杂志拍摄前换衣服时,先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,再从两边往下。
好奇、窃喜,但一定有几分不自如的克制、生硬。
演出了“身体虽然长在我身上,但却像是刚安上去”的陌生感。
“最佳女主角”的网络提名,绝非浪得。
于95小生梯队里,张新成不算是“星气”特别突出一位。
但绝对是这个,大多以古偶、校园剧发家的队列里,最有“地气”的一位。
而这种“地气”,恰恰也是张新成有心营造的。
在众小生都在追求古偶美男、校园男神的距离美、出尘苏感,唯有他一人,执着于把这种架空的美感打破,赋予角色瑕疵和质感。
《大宋少年志》的元仲辛,本是那种男频剧最普遍的痞帅男神。
张新成对这个角色的塑造,却不愿只停在耍帅就好的层面上。
他主动向导演提出,把潇洒的刀剑,换作流氓气更强的蝴蝶刀,这才符合元仲辛在市井中混大的成长经历。
比起刀剑,张新成认为元仲辛应该用蝴蝶刀,他对导演的解释是:“我是个小痞子,是个在泥土里长大的孩子,不是大侠,不应该用那些武器,我觉得我手上应该玩些什么。”伊峥同意了,张新成开始不停地练。剧里他的第一场打戏就是用蝴蝶刀对上双刀,刀身自袖口滑出,单手甩开,向前突刺,耍起来得心应手。
聂阳欣,公众号:南方人物周刊
张新成 少年偶像的一种可能
演帅,而不只演出帅。
这多想的一层,决定了张新成比很多偶像剧发家的小生,更具备演员的特质。
最显眼的一个,就是他身上的不安全感。
《表演者言》中,周迅和段奕宏都深刻认同一个点——
自卑、没有安全感,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品格。
都说张新成清醒,而这种清醒的底色,恰恰是一种不安全的焦虑感。
害怕自己被赶上,只能不断地推着自己走,他不止一次在采访里提到希望不断去接戏。
戏播出得太快,还会担心自己第二年没有作品出现在荧幕上。
这种不安全感,和张新成在表演艺术上的野心和热情相结合,形成了他对表演的敬畏心。
但从另一面看,当这种不安全感,碰上了他对于艺人事业上的高目标感,就容易滋生出一种过度保护。
张新成的这种过度保护倾向,最明显的表现,就是他对于自己的事业,过于具体强烈的规划感。
95年的他,已经自己复盘出了一套,类似于“职场35岁现象”的职业生涯规律。
他太执着于“正确”。
对于自己的事业,他不断地自我复盘,试图把自己过去一些成效不足的尝试,合理化,纳入一个可控、可预测的轨道上。
比如,他曾把自己过去,因为没有安全感而频繁进组接戏积累的经历,归纳为“前五年计划”。
当他经历了从林杨,元仲辛这些角色红而人不红的角色,他发现,混乱的选角,无法让他出圈。
于是,他开始设置“后五年计划”——
为自己贴标签。
他说自己要在30岁之前,打造一个专属于自己的“符号”,给自己贴上“标签”。
不想被淹没在不断涌现的后浪之中。
让大家提到某种角色,就能想到张新成。
《娱理》张新成:我要用五年时间给自己贴上“标签”
不得不承认,规划感,是一个演员经营自己的艺人事业,必须要具备的智慧之一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在《以家人之名》的出品人一栏,已经出现了张新成的名字。
还有他未播的电视剧《光芒》,张新成也是出品人之一。
这种对于事业高度的紧迫感,在演艺事业层面是必需的,但对于表演的艺术层面,却会在不同程度上,造成一定障碍。
最明显的。
在前五年的计划中,张新成提到,自己是“作品论”:由于市场淘汰的不安全感,不停地进组、拍戏,生怕错过了一部好戏。
如果一天有48小时
张新成的第一反应是休息和玩
但很快修正了答案:
如果真有48小时,我还是会选择去拍戏
而这种高强度的“作品论”,换来的,是连张新成自己都自省到的“养分不足”。
张新成的这种清醒劲,让飘飘想起了以前上学的时候,班上那些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,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合适的学习方法的好学生。
在学校多啃啃书、做做题,就有提升10分的可能。
“他希望自己成为那种特别突出的演员:
要么是有独树一帜的标签,要么演技可以技惊四座。”
但演员这种特殊的职业,若好演员的门槛是80分,张新成想成为的“那一种演员”,是90分。
在表演上,这10分的差距,却不是严谨的规划、高强度的执行能够达到的。
飘觉得,张新成是绝对有潜力达到90分的那批演员之一,但目前来看他的局限性在于,想要简化质变的过程。
想要对每种角色都能掌控自如,还是得先放慢脚步,甚至停下来。
更丰富的体验,更有助于理解情感,更有利于诠释形象。
若不能真情实感地体味人间百态,仅停留在角色中感受,张新成这10分需要累积多久?
在飘看来,他缺少一种东西:
疤痕。
说到这,飘飘想到了另一个好学生型的演员——
胡歌。
《仙剑一》的李逍遥大火后,胡歌后来几个角色,坦白来说,并没有太大的记忆点。
造就他的职业生涯里,第二次高光的。
正是他车祸后的《伪装者》和《琅琊榜》。